一、秋冬血管為啥 “愛堵車”?3 個誘因要警惕?
血管堵塞本是個緩慢過程,早期可能毫無癥狀,但到了秋冬,多種因素疊加,風險會顯著升高。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阜外醫(yī)院血管中心副主任醫(yī)師馬文韜指出,血栓可能發(fā)生在動脈、靜脈系統(tǒng)的任何部位,但心臟、大腦、下肢這三處血管最容易 “亮紅燈”(分別對應心梗、腦梗、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)。而秋冬季節(jié),這三類問題高發(fā),離不開以下 3 個關鍵原因:?
1. 寒冷刺激:讓血管 “緊繃”?
氣溫下降時,尤其是寒冷空氣直接刺激,會讓血管本能收縮 —— 這會直接增加心臟泵血負擔,導致血壓升高,還可能加重血管阻塞,讓心腦血管疾病發(fā)作風險飆升。?
2. 高熱量飲食:給血管 “添負擔”?
天涼后,人們偏愛火鍋、燉菜等溫熱食物,不知不覺會攝入更多油脂、熱量。這些多余的熱量會轉化為膽固醇、血脂,沉積在血管壁上,慢慢增厚血管、縮小管腔,進一步增加堵塞風險。?
3. 情緒波動:讓血管 “受沖擊”?
秋冬晝短夜長,日照減少,容易讓人情緒低落、煩躁,甚至出現(xiàn) “季節(jié)性情緒失調”。而情緒大幅波動會直接導致血壓驟升驟降,對本就脆弱的血管造成沖擊,成為心腦血管意外的 “導火索”。?
二、血管堵塞前,身體會發(fā) 3 類 “警報”?
當血管開始堵塞時,身體不會毫無反應,不同部位的堵塞,會發(fā)出不同的 “求救信號”,一定要警惕:?
1. 心臟血管堵:胸痛、背痛可能 “串著疼”?
心臟血管堵塞即冠心病,最典型的癥狀是 “穩(wěn)定型心絞痛”—— 比如活動后胸痛,休息一會兒就能緩解,持續(xù)時間通常不超過 20 分鐘(若超過 20 分鐘,需警惕心梗)。但要注意,疼痛可能 “放射”:除了胸口,前胸后背、左肩左臂,甚至下頜牙齒都可能跟著疼,出現(xiàn)這些癥狀要及時就醫(yī)排查。?
2. 大腦血管堵:頭暈、眼前發(fā)黑要重視?
腦梗早期信號很容易被忽視,比如頻繁頭暈頭痛、總覺得沒力氣想睡覺、突然眼前發(fā)黑(幾秒鐘后恢復)、走路像 “踩棉花”、說話突然卡頓(一過性失語)、記憶力突然下降、看東西模糊。出現(xiàn)其中任何一種,都要盡快檢查,避免延誤治療。?
3. 下肢血管堵:腿腫、疼別不當回事?
下肢血管堵塞最明顯的信號是 “不對稱”:如果兩條腿明顯粗細不一樣,單側腿腫、按壓有痛感,大概率是靜脈血栓。此外,下肢還可能因供血不足出現(xiàn)麻木、發(fā)涼、走路時腿疼(休息后緩解)。更危險的是,若血栓脫落隨血液流到肺部,會引發(fā)肺栓塞,出現(xiàn)胸痛、咳血、胸悶等癥狀,這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癥,必須立即就醫(yī)。?
三、做好 10 件事,給血管 “通暢通”?
秋冬護血管,不用復雜手段,做好這 10 件日常小事,就能有效降低堵塞風險:?
1. 吃夠高纖食物:給血管 “清道夫”?
膳食纖維能降低血清膽固醇,像粗雜糧、米糠麥麩、干豆類、海帶,以及洋蔥、大蒜、香菇、芹菜等蔬菜,都是血管的 “好朋友”,每天搭配著吃,幫血管減少脂肪沉積。?
2. 堅持低鹽飲食:別讓血管 “變脆”?
鹽吃多了會升高血壓,損傷血管壁。健康成年人每天鹽攝入別超過 5 克(約 1 個啤酒瓶蓋裝滿);50 歲以上、有高血壓、糖尿病或腎病的人,要控制在 3 克以內(nèi)(約 3 顆黃豆大?。鲲垥r少放鹽、醬油、味精等含鈉調料。?
3. 選擇低脂飲食:少給血管 “添油”?
減少脂肪和膽固醇攝入:優(yōu)先選低膽固醇食物(如鯉魚、牛瘦肉、鴨肉),適量吃中度膽固醇食物(如鯽魚、雞肉),避開高膽固醇食物(如動物腦、內(nèi)臟、蛋黃、貝殼類),烹飪時多蒸煮、少油炸。?
4. 及時喝溫水:讓血液 “不黏稠”?
秋冬干燥,血液容易變稠,每天喝夠水很關鍵。35~40℃的溫開水最適宜,晨起、睡前、起夜時各喝一小杯(約 150~200 毫升),能稀釋血液,減少血栓形成風險。?
5. 做好保暖:別讓血管 “受凍”?
除了添衣服、冷天少出門,室內(nèi)也要注意:用暖氣、空調保持溫度(建議 18~22℃),用加濕器維持濕度(40%~60%),避免血管因寒冷頻繁收縮。?
6. 適當動一動:讓血管 “活起來”?
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但秋冬鍛煉有講究:別過早晨練(等太陽升起、氣溫回升后再出門),運動強度以 “微出汗、不疲勞” 為準,比如快走、打太極、做拉伸,避免劇烈運動增加心臟負擔。?
7. 穩(wěn)住情緒:別讓血壓 “過山車”?
秋冬別因天氣或生活瑣事大悲大喜,情緒穩(wěn)定才能避免血壓驟升驟降。可以通過聽音樂、散步、和家人聊天調節(jié)心情,減少血管受的 “沖擊”。?
8. 控制體重:給血管 “減壓力”?
肥胖人群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“好膽固醇”)偏低,血管容易堵塞、增厚、變窄。平時少吃高糖高油食物,結合運動控制體重,能顯著降低血管負擔。?
9. 睡夠 7~8 小時:讓血管 “休養(yǎng)生息”?
睡眠不足會增加高血壓、冠心病風險,每天保證 7~8 小時高質量睡眠,比如固定作息、睡前不刷手機,讓血管在夜間得到充分修復。?
10. 遠離煙酒:別讓血管 “遭罪”?
煙酒是血管的 “頭號天敵”:吸煙、酗酒會讓血液黏稠度比正常水平高 8 倍以上,還會損傷血管內(nèi)皮。不僅要自己戒煙限酒,還要遠離二手煙,不給血管 “雪上加霜”。
]]>一、全球疾病譜新態(tài)勢:動脈與非動脈疾病 “此消彼長”
自 2005 年起,全球心血管疾病結構開始顯著轉變。以英國 2000-2002 年至 2017-2019 年的隨訪數(shù)據(jù)為例,這種變化尤為清晰:
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占比從 55% 大幅降至 39%,急性冠脈綜合征、慢性缺血性心臟病、腦卒中、外周動脈疾病等核心亞型均同步下降;
非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 “逆勢上升”:心律失常占比從 19% 升至 28%(其中房顫或房撲從 16% 升至 22%),退行性疾病從 20% 升至 24%,血栓栓塞性疾病從 6% 升至 8%。
如今,冠心病、腦卒中在全球心血管病總發(fā)病率中占比已不足一半,房顫或房撲成為常見心血管問題,靜脈血栓栓塞、心臟傳導阻滯的發(fā)病率也與腦卒中、急性冠脈綜合征基本持平。這種結構性轉變,正深刻影響醫(yī)療資源配置與疾病總體負擔。
二、中外差異顯著:歐美趨穩(wěn)與我國攀升的鮮明對比
盡管疾病譜的結構性轉變具有全球普遍性,但不同國家的總體發(fā)病趨勢差異明顯:
歐美發(fā)達國家:通過戒煙、限鹽、控制 “三高”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等干預措施,心血管病總發(fā)病率已從快速上升進入平臺期;
我國現(xiàn)狀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癥、吸煙等危險因素控制仍有不足,疊加老齡化加速,心血管病發(fā)病率持續(xù)攀升。據(jù) 2024 年《中國心血管病醫(yī)療質量報告》,2023 年我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達 7649 萬人次,較 2022 年增加 47.3%。
臨床層面,這種差異同樣突出。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(yī)院心血管內(nèi)科主任醫(yī)師高登峰表示,10 年前門診 70%-80% 患者為冠心病、腦卒中等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;如今這類疾病基數(shù)仍高,但房顫、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患者比例顯著上升,“有時一天門診能接診近 10 例房顫患者,比早年一周遇到的還多”。
三、多因素驅動:疾病譜變遷的 “三大推手”
心血管疾病譜的轉變并非單一因素導致,而是老齡化、生活方式、醫(yī)療技術進步共同作用的結果,相關專家將其總結為三大核心驅動因素:
1. 老齡化:非動脈疾病上升的 “核心引擎”
人口老齡化是全球非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上升的共性原因。截至 2024 年末,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 2.2 億,而年齡增長會引發(fā)心臟不可逆的生理性退化:
心房組織纖維化導致電傳導紊亂,推高房顫患病率;
心臟瓣膜膠原纖維老化、鈣化,引發(fā)退行性瓣膜病;
老年人常伴多種基礎病,如高血壓加速瓣膜退化,慢性肺病干擾心臟電活動,形成 “年齡 + 基礎病” 的疊加風險。
2. 不良生活習慣:人為可控卻持續(xù)惡化的 “風險源”
與老齡化的 “自然屬性” 不同,生活方式改變是可干預卻持續(xù)惡化的關鍵因素:
久坐普遍化:2023 年底中國慢病前瞻性研究顯示,我國 40 歲及以上居民每天靜坐時間達 8.8 小時,導致下肢靜脈血流減慢,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;
飲食結構失衡:高脂、高鹽飲食普遍,升高血液黏稠度、損傷血管內(nèi)皮,為血栓形成創(chuàng)造條件;
精神壓力增大:焦慮、抑郁等情緒刺激交感神經(jīng)興奮,干擾心臟電活動穩(wěn)定,增加心律失常發(fā)作概率。
3. 醫(yī)療技術進步:利弊交織的 “雙刃劍”
醫(yī)療技術進步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時,也間接推動了疾病譜轉變:
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存活期延長,易繼發(fā)房顫、功能性瓣膜損傷等問題;
診斷技術升級(如 24 小時動態(tài)心電圖)使陣發(fā)性房顫檢出率較常規(guī)心電圖提高 3-5 倍,更多隱匿性非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被發(fā)現(xiàn),放大了 “發(fā)病率上升” 的臨床感知。
四、科學應對:從 “識別信號” 到 “主動防護”
面對我國 “傳統(tǒng)疾病基數(shù)未降、新興疾病占比攀升” 的雙重壓力,及時識別疾病信號、優(yōu)化生活方式是降低風險的核心策略。
1. 警惕身體信號,早發(fā)現(xiàn)早干預
高登峰提醒,出現(xiàn)以下癥狀需警惕心血管問題:
心跳節(jié)奏紊亂(如 “漏拍”“過快”),伴胸悶、氣短,可能是心律失常;
爬樓、快走時憋氣乏力,休息后緩解,需排查心臟功能或結構異常;
單側下肢腫脹、疼痛、皮溫升高,可能是靜脈血栓;
突然眼前發(fā)黑、短暫暈厥,或平躺時咳嗽、呼吸困難,需警惕瓣膜病或心律失常。
2. 優(yōu)化生活方式,從源頭降低風險
結合兩位專家建議,可從四方面入手守護心血管健康:
膳食優(yōu)化:每天攝入蔬菜 300-500 克、水果 200-350 克、全谷物 50-150 克,控油≤30 克 / 天、控鹽≤5 克 / 天、控糖≤25 克 / 天,戒煙限酒;
規(guī)律運動:每周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(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),每坐 1 小時起身活動 5-10 分鐘;
情緒與睡眠管理:通過深呼吸、冥想等緩解壓力,必要時尋求心理疏導,保證 7-8 小時優(yōu)質睡眠;
定期監(jiān)測:40 歲及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心血管評估(含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、心電圖、心臟超聲),將 BMI 維持在 18.5-23.9,男性腰圍≤85 厘米、女性≤80 厘米;已確診基礎病者需嚴格遵醫(yī)囑復診,確保指標達標。
心血管疾病譜的變遷是對公共健康的新警示,唯有主動識別風險、科學調整生活方式,才能有效減輕心血管負擔,守護血管健康。
]]>高血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,它是多種因素長期相互作用、逐漸演變的結果。對于健康人群而言,未雨綢繆、防患于未然至關重要,需以科學嚴謹?shù)膽B(tài)度和方法來守護血管健康。接下來,讓我們一同揭開高血脂那些常見誤區(qū)的真面目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常聽到高血脂(尤其是高膽固醇血癥)帶來的種種危害,這使得不少人認為血脂越低越好。但實際上,這種想法大錯特錯。血脂中的膽固醇是人體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,也是激素合成的關鍵原料;甘油三酯則是身體能量的重要來源。只有當血脂維持在合理范圍內(nèi),它們才能正常發(fā)揮生理功能。
倘若血脂降得過低,身體可能會拉響“警報”,引發(fā)免疫力下降、腦出血等一系列問題。當然,目前關于血脂的“最低安全限”尚未完全明確,不過臨床上普遍認為,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至1.0mmol/dl仍是相對安全的。
很多人會本能地將高血脂與肥胖劃等號,覺得身材清瘦的人血脂肯定正常。然而,臨床實踐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,仍有部分瘦人存在血脂偏高的情況。這是因為血脂升高與胖瘦并無直接關聯(lián),而是受到遺傳、代謝、飲食、運動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。就像一輛汽車,無論車身大小,發(fā)動機、油路等部件出現(xiàn)問題,都可能導致運行異常,人體亦是如此。
有些人片面地認為高血脂是老年病,年輕人無需擔憂。但現(xiàn)實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,如今高血脂發(fā)病呈現(xiàn)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。許多青壯年朋友由于長期養(yǎng)成不良生活方式,如頻繁飲酒、缺乏運動、偏好高脂飲食、吸煙成癮、壓力過大等,最終導致血脂代謝出現(xiàn)異常。這就好比一顆定時炸彈,在年輕的身體里悄然埋下隱患。
部分人為了控制血脂,選擇不吃肉,但他們卻忽視了其他食物的影響。有些人大量進食淀粉類主食,像米飯、饅頭、面條等;還有些人雖然不吃肉,卻對油炸食物、甜食和烘焙食品情有獨鐘。這些高糖、高熱量的食物同樣會導致血脂升高。我們要明白,人體需要全面均衡的飲食,而不是單純地拒絕肉類。畢竟,人體內(nèi)的膽固醇大部分是由自身合成的,通過飲食攝入的膽固醇僅占總膽固醇的20%。
高血脂就像一個“沉默的殺手”,常常在悄無聲息中損害血管內(nèi)皮。超過半數(shù)的患者在早期沒有任何不適癥狀,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。如果長期不控制血脂,潛在的危害會逐漸升級,比如形成動脈斑塊、導致血管狹窄等,進而引發(fā)更嚴重的心血管疾病。因此,一旦確診高血脂,應及時進行干預,避免病情惡化。
當我們拿到醫(yī)院的化驗單時,往往會習慣性地先看有沒有“↑”和“↓”的箭頭。然而,沒有箭頭并不能完全等同于“沒有問題”?;瀱紊系恼^(qū)間是基于人群統(tǒng)計得出的,但對于具體患者而言,還需要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、病史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,不能一概而論。
降脂藥在降低血脂方面確實能發(fā)揮重要作用,但它并非“萬能藥”和“保險鎖”。如果一邊服用降脂藥,一邊毫無節(jié)制地吃喝、缺乏運動,藥效會大打折扣,甚至可能帶來副作用。對于廣大高血脂患者來說,在服藥期間仍要堅持“管住嘴,邁開腿”,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才能更好地控制血脂。
大部分高血脂患者需要長期用藥來控制病情,擅自停藥很容易導致血脂反彈。以他汀類藥物為例,患者血脂達標后是否可以停用,需要綜合考慮血脂降低程度、反彈風險、動脈粥樣硬化狀況、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多方面因素,由醫(yī)生進行專業(yè)評估后再做決定。
總之,高血脂的管理是一場持久戰(zhàn),需要我們正確認識、科學對待。只有打破這些認知誤區(qū),才能更好地守護我們的血管健康,享受美好的生活。
]]>斑塊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經(jīng)歷了四個階段:
斑塊的穩(wěn)定性分為穩(wěn)定性和不穩(wěn)定性兩類。穩(wěn)定性斑塊相對安全,而不穩(wěn)定性斑塊則如同“活火山”,隨時可能噴發(fā)。以下七大因素是誘發(fā)斑塊破裂的關鍵:
斑塊最喜歡“駐扎”在血管分叉處,如頸動脈、冠狀動脈和腦動脈。這些部位血流沖擊大,血管內(nèi)皮易受損。研究顯示,頸動脈斑塊與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的發(fā)生率密切相關,是全身血管健康的“晴雨表”。
斑塊并非不可控。通過科學管理,早期斑塊甚至可能實現(xiàn)部分或完全“逆轉”:
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非老年人的“專利”。臨床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如今不少20多歲的年輕人已出現(xiàn)斑塊。通過早期篩查、生活方式干預和科學治療,我們可以有效控制斑塊進展,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。記住: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斑塊的核心,而科學的醫(yī)療管理則是守護生命的最后防線。
結語
血管里的“隱形炸彈”并非不可戰(zhàn)勝。了解斑塊的形成機制、高危因素和防控方法,是我們守護心血管健康的第一步。從今天開始,關注您的血管健康,讓生命之河永遠暢通無阻!
01晨起有3種癥狀,血管不健康
早晨起來有這3種癥狀,可能說明你的血管不健康。
手腳麻木:如果早晨起來頻繁出現(xiàn)手腳麻木,一定要重視。
臉部水腫:如果不是因為睡前喝了太多水,那么起床后臉部出現(xiàn)水腫,就要排查是不是心臟血管出了問題,是否有心功能不全的問題。
頭暈:每天早晨起床后覺得頭暈暈乎乎,嚴重時甚至會感到天旋地轉,要緩一陣子才能正常活動。
如何自測血管健康?專家給出了3個動作:
■ 觀察握拳后手掌回血時間
用力攥拳30秒,手掌皮膚由于被擠壓會相對變白,正常人松開拳頭后,手掌顏色很快會恢復正常,如果手掌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的時間超過20秒,提示動脈可能出現(xiàn)硬化或血流不暢。
■ 摸脈搏
觸摸手腕部動脈,若搏動減弱或一邊比另一邊弱,提示動脈可能出現(xiàn)硬化或狹窄。
■ 感知手部狀態(tài)
當手掌血管硬化累及自主神經(jīng)功能時,會出現(xiàn)雙手發(fā)涼、出汗、顏色紫暗,甚至疼痛等癥狀。
02血管不好,全身遭殃
血管一生病,全身都遭殃。
■ 腦血管斷流
血脂波動時,腦動脈易出現(xiàn)狹窄、閉塞,可直接截斷大腦血流,誘發(fā)腦卒中,導致肢體偏癱、口角歪斜、肢體無力、言語或意識不清等癥狀。腦卒中發(fā)病急、進展迅速、后果嚴重,必須立刻就醫(yī),患者可能面臨認知障礙、癡呆等腦功能受損后遺癥。
此外,頸動脈是血液流向大腦的重要通道,出現(xiàn)狹窄閉塞時也會使大腦缺血、缺氧,出現(xiàn)頭暈頭痛、黑蒙暈厥,甚至繼發(fā)腦卒中、腦出血。
■ 心血管乏力
動脈系統(tǒng)中,冠狀動脈像是一頂?shù)箍墼谛呐K上的“王冠”,因此被稱為“冠狀動脈”,專門為心肌供血,維持心臟的正常泵血功能。
血脂、血壓忽上忽下,冠狀動脈就容易發(fā)生硬化,出現(xiàn)彈性下降或狹窄、閉塞,“削減”心肌的血氧供應,使其無力搏動,誘發(fā)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臟病。
■ 胸腹長出“包”
動脈上長出包,即局限性擴張,擴張到一定程度就是動脈瘤。常見的有胸主動脈瘤、腹主動脈瘤。長有這種瘤的血管壁十分薄弱,在血壓出現(xiàn)大幅波動時,很容易被血液“沖破”,出現(xiàn)極其危險的情況。
主動脈夾層,又稱主動脈夾層動脈瘤,一旦內(nèi)膜出現(xiàn)破口,血液可由此進入動脈壁中層,一路撕裂下去,病情發(fā)展迅速、致死率高。因此,一旦胸背部突發(fā)刀割樣、撕裂樣疼痛,需警惕主動脈夾層,并盡快就醫(yī)。
■腿血管“結塊”
作為遠端血管,下肢靜脈的回流難度本就高一些,在血脂、血糖波動的影響下,更易出現(xiàn)狹窄、堵塞。
如果堵在深靜脈上,可誘發(fā)下肢深靜脈血栓,即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(nèi)凝結造成部分或完全閉塞,甚至發(fā)展為肺栓塞;如果堵在動脈上,可出現(xiàn)疼麻、發(fā)冷、間歇性跛行等癥狀,嚴重時腿部組織會壞死。
03血管需要食養(yǎng)、動養(yǎng)和醫(yī)養(yǎng)
想長壽,就要讓血管盡量保持年輕。
■ 食養(yǎng)需要脂肪和碳水
雖然飲食強調限制高脂、高糖食物的攝入,尤其是飽和脂肪、添加糖,但極端低脂、低碳水飲食,甚至“零”攝入的行為反而可能增體脂、升血糖。
建議參照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要求,保證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,每周25種以上,并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、不飽和脂肪酸、優(yōu)質蛋白、膳食纖維等血管“友好”食物,少吃腌肉、炸雞、肥肉、甜品等高鹽,高油或高糖食物。
■動養(yǎng)針對不同血管
有氧運動不僅有助維持健康體重,還能增進心肺功能,加速血流對血管內(nèi)壁的適度沖刷,保持血管彈性。
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,如快走、騎車、跑步等。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選擇太極拳、健步走等中低強度運動。平時也可通過勾伸腳尖,給下肢血管加壓,改善血液淤滯。
■醫(yī)養(yǎng)要早診早治
通常,早期血管病沒有任何癥狀,早診早治至關重要。建議定期進行心電圖、心臟彩超、血常規(guī)等檢查,以便發(fā)現(xiàn)早期異常,盡早干預。如果已經(jīng)確診血管疾病,應遵醫(yī)囑規(guī)律用藥“穩(wěn)住”血壓、血糖等指標,并定期監(jiān)測。
]]>一、生活習慣與基礎疾病風險評估
首先,請誠實地回答以下12個問題,這些問題涉及你的生活習慣和家族病史:
根據(jù)回答情況,你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的血管年齡:
二、生理癥狀直觀觀察
接下來,通過一些簡單的生理癥狀觀察,你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血管狀況:
抬腿自測動脈供血:平躺抬高雙腿至約75°,維持1分鐘后觀察足部顏色。若顏色蒼白或蠟白,且下垂后超過45秒才恢復,可能提示動脈狹窄或硬化。
觀察舌下與體表靜脈:舌下靜脈凸起可能預示心腦血管疾病風險;太陽穴靜脈顯露可能與高血壓、偏頭痛相關;手部大魚際靜脈明顯則可能提示肺功能減弱。
三、血壓差值檢測
測量雙臂血壓差和脈壓差,也是評估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:
四、動脈硬化指數(shù)計算
通過簡單的公式計算動脈硬化指數(shù),你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自己的血管硬化程度:
動脈硬化指數(shù) = (總膽固醇 –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/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
6則提示中重度硬化,心腦血管事件風險顯著增加。
五、醫(yī)學影像與功能檢測
若條件允許,進行無創(chuàng)血管功能檢測和影像學檢查將為你提供更準確的血管健康評估:
六、日常預警信號識別
最后,不要忽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預警信號,它們可能提示你的血管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問題:
血管年輕化策略
為了保持血管健康,你可以采取以下干預策略:
結語:
血管老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但通過早期干預,我們可以逆轉70%的病變風險。通過上述六大指標自測和定期醫(yī)學檢查,你可以精準地評估自己的血管狀態(tài)。若自測結果異常,請及時就醫(yī),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案。讓我們共同努力,保持血管年輕態(tài)!
]]>新漁健康血管養(yǎng)護中心是一家集血管健康評估、預防、干預與養(yǎng)護于一體的專業(yè)機構。中心引進國內(nèi)外先進的檢測技術和干預設備,匯聚了一批經(jīng)驗豐富的營養(yǎng)專家和健康管理團隊,致力于為廣大市民提供個性化、精準化的血管健康解決方案。
中心的服務項目涵蓋了血管健康評估、血管健康預防指導、日常血管養(yǎng)護等多個方面。特別是針對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動脈硬化等常見血管問題,中心提供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和養(yǎng)護方案,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質量。
此外,新漁健康血管養(yǎng)護中心武侯店還注重公眾教育與健康宣傳,定期舉辦血管健康講座和義診活動,普及血管健康知識,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。中心希望通過這些努力,能夠帶動更多人關注血管健康,共同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環(huán)境。
隨著新漁健康血管養(yǎng)護中心武侯店的正式開業(yè),一場關于血管健康的守護行動已經(jīng)悄然拉開序幕。我們相信,在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,新漁健康血管養(yǎng)護中心武侯店將成為守護市民血管健康的堅實堡壘,為更多家庭帶去健康和幸福。
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,血管健康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新漁健康血管養(yǎng)護中心武侯店的開業(yè),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專業(yè)的血管健康服務平臺,更是對健康生活方式的一次有力倡導。讓我們攜手并進,共同守護血管健康,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!
聯(lián)系方式:
聯(lián)系人:江婷
聯(lián)系電話:13629797787
地址:成都市武侯區(qū)石羊街道萬象北路228號附103
一、蜂膠的成分
蜂膠是蜜蜂從植物芽、樹皮和樹脂中采集并加工而成的物質,其主要成分包括樹脂、蜂蠟、揮發(fā)油、花粉等。具體來說,蜂膠中約含55%的樹脂和樹香、30%左右的蜂蠟、10%的芳香揮發(fā)油和5%的花粉及夾雜物。此外,蜂膠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、有機酸類、醇、酚、醛、酯、醚、烯萜類化合物,以及多種氨基酸、酶類、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,共計超過300種成分,猶如一個天然的“藥庫”。
二、蜂膠對血管健康的益處
保護血管內(nèi)皮細胞:蜂膠中的抗氧化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等,可以減輕身體的氧化壓力,保護血管內(nèi)皮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損害,從而保持血管的正常功能。血管內(nèi)皮細胞的健康是血管健康的基礎,它們能夠調節(jié)血管張力、維持血液流動和防止血栓形成。
提高血管彈性:蜂膠中的生物類活性物質如某些氨基酸和酶類,能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,增強血管壁的彈性,防止血管硬化。血管彈性的保持對于預防高血壓、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。
抗炎作用:蜂膠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,能夠減少血管內(nèi)的炎癥反應,降低血管疾病的發(fā)生風險。炎癥反應是許多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,如動脈粥樣硬化、血管炎等。
降低血脂:蜂膠中的類黃酮成分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,改善血脂異常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,通過降低血脂水平,蜂膠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(fā)生。
三、適用人群
蜂膠對血管健康的益處使得它適用于多種人群,特別是那些存在血管健康風險或已經(jīng)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。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蜂膠并非藥物,不能替代藥物治療。對于有血管相關疾病的患者,應在醫(yī)生指導下適當飲用蜂膠,并結合其他治療措施進行綜合治療。
此外,蜂膠還適用于需要增強免疫力、改善皮膚狀況、促進組織細胞再生等人群。然而,對于嚴重過敏體質者、孕婦及1周歲以下的嬰幼兒等特定人群,應慎用或禁用蜂膠。(來源:親子百科,太平洋親子網(wǎng))
四、注意事項
過敏反應:由于蜂膠成分復雜,個別人群可能存在過敏反應。因此,在使用蜂膠前應進行過敏性試驗,特別是外用蜂膠時。如出現(xiàn)過敏反應,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就醫(yī)。
服用時間:蜂膠在空腹時服用效果最佳,但對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,應在醫(yī)生指導下確定服用時間。
避免與毒副作用大的西藥一起服用:蜂膠具有加強藥效的作用,如果與毒副作用大的西藥一起服用,可能加大毒副作用。因此,在服用蜂膠時應注意避免與這類藥物同時服用。
適量飲用:雖然蜂膠對血管健康有益,但并非越多越好。過量飲用蜂膠可能導致身體不適或產(chǎn)生其他不良反應。因此,在飲用蜂膠時應遵循適量原則。
五、結論
綜上所述,蜂膠作為一種天然的保健品,對血管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益處。通過保護血管內(nèi)皮細胞、提高血管彈性、抗炎和降低血脂等作用,蜂膠有助于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。然而,在使用蜂膠時需要注意過敏反應、服用時間、避免與毒副作用大的西藥一起服用以及適量飲用等事項。只有正確使用蜂膠,才能充分發(fā)揮其對血管健康的積極作用。
]]>生氣使血管舒張受損
生氣是一件危險的事。歷史上最有名的“氣死人”事件,是“諸葛亮三氣周瑜”的故事。也有史學家稱,周瑜可能并不是諸葛亮氣死的,而是突發(fā)心梗??刹徽撛鯓樱荑ぶ?,已說明生氣對個體健康甚至生命都有極大的影響。生活中也經(jīng)常能看到類似事件,不久前,“61歲大媽午飯后猝死”登上微博熱搜,原因是午飯時,趙大媽向女兒催婚,引發(fā)二人激烈爭吵,趙大媽急火攻心之下,突然倒地不起。溫州一名40歲男士因與家人激烈吵架后,突發(fā)心臟驟停,最終救治無效不幸離世。據(jù)他妻子透露,此前他身體一直健康,沒有既往病史,只是情緒暴躁易怒。
一次生氣憤怒為何會引起如此嚴重的后果?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也想探究背后的奧秘,研究者找來280名健康成年人,平均年齡26歲,分別參加時長為8分鐘的4種不同情緒任務,包括:1.回憶讓自己憤怒生氣的事情;2.回憶讓人焦慮的事;3.閱讀負面文章;4.反復數(shù)數(shù)到100,以保持情緒穩(wěn)定。研究者在執(zhí)行任務的3分鐘、40分鐘、70分鐘和100分鐘四個時間點,測試各種情緒對參與者血管內(nèi)皮產(chǎn)生的影響。
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回憶憤怒的事僅8分鐘,血管舒張功能受損就持續(xù)了40分鐘?;貞浗箲]和閱讀負面文章者,也顯現(xiàn)出一定的舒張功能受損,但程度不重。這意味著,在各種負面情緒中,憤怒對血管的損傷最大。這種損傷還會增加患動脈粥樣硬化風險,進而升高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。研究者表示,這項研究很好地證明了心理健康對心血管的影響,如憤怒或壓力等急性情緒,均可能導致心血管事件。
此前也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了憤怒可能誘發(fā)不良心血管事件。澳大利亞一家醫(yī)院對近6年內(nèi)患有心梗的病人進行分析后發(fā)現(xiàn),暴怒會令心臟病發(fā)作風險升高8倍。美國一項近5萬人參與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經(jīng)常大怒的人,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3%,心衰和房顫風險分別增加19%和16%。在生氣后 2 小時內(nèi)駕車,更可能發(fā)生車禍;生氣后 2 小時內(nèi)運動、飲酒、勞作等,都可能增加心臟負擔,引發(fā)嚴重后果。
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(yī)院心內(nèi)科副主任、主任醫(yī)師李劍表示,憤怒會通過四個途徑損害心血管系統(tǒng)。首先,憤怒導致交感神經(jīng)突然興奮,釋放腎上腺素,導致心臟血液搏出量增加,血管壓力加大,誘發(fā)心律失常,對心臟造成直接損害。其次,原本心血管受壓時會分泌內(nèi)源性血管舒張因子起到保護作用,但憤怒會導致內(nèi)源性血管舒張因子分泌減少,血管容易痙攣收縮。再次,憤怒會導致血管彈性變差,使得血管內(nèi)原本穩(wěn)定的斑塊破裂,形成急性血栓,引發(fā)心肌梗死。最后,憤怒會使血脂水平升高,激活血小板,促使血栓形成,同樣容易引發(fā)心梗和腦卒中。
李劍特別指出,現(xiàn)實生活中有這么一類人,有很強的競爭欲和嫉妒心,凡事爭強好勝,脾氣暴躁,一點就著,人際關系也比較緊張。這種性格和為人處事的方式被稱為“A 型行為”。美國心臟病專家弗瑞德曼和羅森曼通過近10年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A型行為者冠心病的發(fā)病率是其他人發(fā)病率的2倍以上。
每一次憤怒都是全身的一次“地震”
每一次憤怒,對身體來說都是一次“地震”,會瞬間對身體產(chǎn)生巨大影響和不可逆的損傷。不論是一次性的暴怒,還是長期生悶氣,都對身體不好。李劍表示,除了心血管一次次默默接受考驗外,憤怒對其他8個身體部位影響也不小。
腦卒中。憤怒可導致大腦充血,影響思維活動,出現(xiàn)面紅耳赤、頭暈,甚至暈厥和腦溢血事件。憤怒還可能影響睡眠質量,導致記憶力減退等?!稓W洲心臟雜志》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人在暴怒后的2小時,腦卒中的風險會增加3倍,心腦血管疾病突發(fā)的風險更高。
肝臟疼痛。中醫(yī)理論認為“怒為肝之志”,過度憤怒可能導致肝氣疏泄太過而上逆,損傷肝功能,長期如此可能增加肝囊腫、肝硬化的患病風險。也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人在生氣時肝臟要比平時大了一圈,很多人生完氣后,都會出現(xiàn)“兩肋疼痛和肝區(qū)疼痛”。
自發(fā)性氣胸。我們常說“肺都要氣炸了”,臨床上這叫“自發(fā)性氣胸”。人情緒平穩(wěn)時每分鐘呼吸 15 次左右,而人在生氣、吵架的時候,交感神經(jīng)興奮,每分鐘呼吸達 30 次以上,通常會有大口喘氣、全身顫抖的感覺。過深、過快的呼吸讓大量二氧化碳被呼出體外,導致過度通氣綜合征,出現(xiàn)呼吸困難、手足口唇麻木,甚至顫抖、頭暈眼花、胸悶、心悸、昏厥等情況。
消化功能異常。腸胃被稱作“人體的第二大腦”,很容易受到情緒影響。憤怒導致交感神經(jīng)興奮,影響胃腸道的血流量,使胃功能失調,引發(fā)消化不良、胃痙攣、便秘、腹瀉、胃腸道炎癥等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。長此以往,還會引起腸胃功能紊亂、胃潰瘍等疾病。
內(nèi)分泌紊亂。生氣、緊張、焦慮等情緒可促使甲狀腺激素和皮質醇過量分泌,導致內(nèi)分泌失調。有研究表明,易怒是甲狀腺結節(jié)的潛在誘因。甲狀腺組織和腎上腺組織增生,還會引發(fā)甲亢或者腎上腺增生等疾病。
乳腺增生。對女性來說,內(nèi)分泌失調后,可能會出現(xiàn)痛經(jīng)、卵巢囊腫、子宮肌瘤等問題。特別是愛生氣的女性,大腦會傳達指令制造過多皮質固醇,阻礙免疫細胞運作,影響激素分泌,導致乳腺增生,增加乳腺癌風險。
皮膚變差。有研究顯示,生氣會影響身體的修復功能,致使傷口修復更慢。不良情緒也會引起皮膚病,如蕁麻疹、牛皮癬、濕疹、神經(jīng)性皮炎、粉刺、斑禿等皮膚疾病,導致皮膚免疫屏障功能變差,促進衰老、炎癥(長痘)、干燥、泛紅等問題發(fā)生。
免疫力下降。哈佛大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一次生氣后的6小時內(nèi),身體內(nèi)的免疫球蛋白A水平會受到影響。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生氣的情緒當中,內(nèi)分泌系統(tǒng)和免疫系統(tǒng)會逐漸失調,降低免疫力,增加感染疾病的幾率。
情緒穩(wěn)定是護心鎧甲
勸世格言《莫生氣》提到“別人生氣我不氣,氣出病來無人替”。李劍表示,人人都會經(jīng)歷令人憤怒的事,沒人能做到完全不生氣,但要盡量減少它,保持總體情緒穩(wěn)定,避免頻繁生氣,這樣心血管乃至全身健康才有保障。
生活上,注意自我調適。平時多補充維生素B 、C 、E 、鈣、鎂等營養(yǎng)元素,有助于調節(jié)情緒。研究顯示,5- 羥色胺水平較低的人群更容易發(fā)生抑郁、沖動、攻擊等行為。維生素D、益生菌、金槍魚、雞肉、牛奶、果蔬等,都有助于調節(jié)5-羥色胺的產(chǎn)生和功能維護。酒精、咖啡因、甜飲料等會消耗體內(nèi)5-羥色胺。每天適當跑步、游泳、騎行、跳舞、跳繩等運動,會產(chǎn)生對情緒有積極作用的多巴胺和內(nèi)啡肽。
寫下來,撕掉傷心情緒。當陷入憤怒時,可以先問問自己“目前遇到什么阻礙?有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?怎樣才能保護自己免受傷害?”一旦開始思考這些問題,大腦就趨于理性,不再讓憤怒情緒控制自己。同時,壞情緒也需要釋放出去,可以把生氣的事寫在紙上,然后撕掉。這個動作相當于把憤怒情緒實體化,從身體里分離出來,然后處理掉它。注意一定要撕掉,如果只是寫下來放著,則用處不大。
氣頭上,先冷靜深呼吸。如果正在氣頭上,可以先來個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。深呼吸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(jīng),抑制因生氣而興奮起來的交感神經(jīng)。這時候,心率、血壓會逐漸下降,血管舒張慢慢恢復正常。注意力也會從“生氣的事情”上轉移出來一部分。按照“兩秒一呼,兩秒一吸”的節(jié)奏,放慢呼吸速度,增加呼吸深度,隨著一呼一吸數(shù)“1、2、3、4、5”,可有助于更好地專注當下,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穩(wěn)情緒,學些最新方法。如果經(jīng)常感到憤怒或生氣,并且已患有心血管相關慢性疾病,可嘗試其他護心減壓法。近年來,正念冥想、肌肉放松、音樂療愈、藝術療愈等新式減壓法正在興起。例如,古法“五音療疾”中提到,急躁易怒、肝氣郁結者,可以聽《胡笳十八拍》;心悸不寧、躁動不安者,可以聽《紫竹調》。還可以通過涂鴉把內(nèi)心的憤怒發(fā)泄于筆端,通過撕拉紙張、拼接畫布等方式,重新療愈自己。 最后,李劍提醒,心臟病高發(fā)的老年人、壓力大和性格敏感的人群,以及有分泌失調等問題的女性,生氣對他們危害更大,要特別注意情緒管理。希望大家想開點,看淡點,多笑笑,少生氣,保持情緒穩(wěn)定,學會釋放負面情緒,避免不必要的身體傷害。
]]>